企業該如何做,才能打造出會大賣的產品?
【撰文/曾允盈】 企業該如何做,才能打造出會大賣的產品?擁有超過十年產品經理經驗的蔡伊芳表示:「天下沒有不能賣的商品,只有沒抓到定位與需求的產品經理。」她認為,要挖掘產品商機,遠不只是產品本身製造的強度,更是一個研究使用者的過程。 無論在哪個年代,「產品」本身都是創業者的核心競爭力。尤其在消費者有充分選擇權的時代,想在激烈的市場中脫穎而出,把產品琢磨到最好益顯重要。 ▲蔡伊芳多年來從產品、通路、行銷角度在亞洲各國發展產品推廣戰略。蔡伊芳提供 那麼,企業該如何做,才能打造出會大賣的產品?台大財務金融學系畢業,擁有超過十年產品經理經驗,2019年4月甫出版《打造360度行銷產品力──產品經理帶你直搗商業競爭核心》一書的蔡伊芳表示:「天下沒有不能賣的商品,只有沒抓到定位與需求的產品經理。」蔡伊芳曾任華碩產品經理、瑞典商北亞產品行銷經理,如今是知名電商轉型部副理,對她而言,要挖掘產品商機,遠不只是產品本身製造的強度,更是一個研究使用者的過程。 觀點1:新零售時代重視「人、貨、場」 蔡伊芳在《打造360度行銷產品力》中談道,新零售時代非常重視「人、貨、場」三個關鍵字的重構。「人」是消費者或服務人員,甚至是消費者組成的社群;「貨」是提供的商品以及製造這個商品的關鍵資訊、資源、流程;「場」是傳遞價值的通路、傳遞資訊的行銷管道,泛指任何可以跟消費者接觸的點。 「人、貨、場」說起來是一個舊時的觀念,做產品的時候,本來就一定會去設想你的用戶是誰,功能要做到甚麼程度,要怎麼滿足他的需求。經濟發展初期,最重要的就是「貨」,誰有最大的資源、誰能有效大量製造消費品,就能創造消費帝國。接著「場景」崛起,百貨公司、超商或電商平台出現,上架的位置幾乎主宰貨的生死。隨著經濟持續發展,市場從賣方主導轉為買方需求為主導,漸漸地「人」越來越重要,加上網路普及和智慧型手機出現,個人越來越能隨時接觸到商品,這是新的「場」、新的「接觸點」的普及。 蔡伊芳認為,有幾個原因可以讓產品經理或營運者更精準地抓到用戶的需求。比如科技的發展,手機可以記錄的訊息比以前多很多,新創公司會有足夠的彈性去看用戶的行為,而不是去想像。無論是搜集需求,或是推送產品功能的時候,都可以更貼近消費者,也就更容易將產品散布出去。另外,手機也會影響「注意力」,以前只要把產品做好,大部分用戶沒有太多選擇,現在產品五花八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