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3月, 2018的文章

提昇內容品質、打擊假新聞 Google新聞實驗室將在台舉辦大型訓練活動

2018-03-13 09:01 楊又肇 2015 年中宣佈推出的 Google 新聞實驗室 (Google News Lab) ,稍早確定將在台灣舉辦首次大型訓練活動,預期協助台灣新聞從業人員及傳播相關學系師生能迅速掌握、處理世界各地發生的多元資訊,並且有效率地製作且傳遞真實報導內容,除了提升數位新聞內容品質,更能有效杜絕假新聞持續被擴大傳播。 根據 Google 的說法,其實新聞實驗室的訓練活動在過去已經施行一段時間,最主要是以培育在地訓練師資人員,同時提供充足在地應用資源與線上服務為主。此次首度選擇以大型訓練活動規模舉辦,主要便是希望能讓更多新聞從業人員、傳播相關學系師生也能知曉如何善用網路工具迅速掌握、處理世界各地發生的多元新聞資訊,並且能在相對有限時間內快速統整、製作真實報導內容,並且用更具效率方式進行傳遞。 例如在先前說明中,新聞從業人員可以 Google Trends 觀察目前網路關注議題快速了解目前人們關注風向,並且可藉由 Google Search 搜尋服務配合 關鍵字 詞找尋更多相關資訊,另外也能透過 Google Maps 、 YouTube 內容帶領讀者進入報導內容中,藉此讓報導內容更加豐富,同時具有深度情境感受。 而為了進一步杜絕假新聞持續因報導而被擴大傳播, Google 在推出新聞實驗室服務之前,則是與 Storyful 新聞集團合作推出名為 YouTube Newswire 新聞頻道的服務,除了可讓使用者取得更具質量且真實的新聞報導內容,更藉由 The First Draft Coalition 平台協助新聞從業人員判斷內容真偽,或是快速釐清內容重點,並且藉由 WITNESS Media Lab 平台讓使用者可隨時上傳各類人權相關影片,避免因為政治等因素使得真正應該被報導內容遭屏蔽。 預計於下週在台灣舉辦工作坊活動中, Google 將邀請過去也曾經在路透新聞擔任新聞從業人員的 Google 亞太區新聞實驗室負責人劉婕 (Irene Jay Liu) ,以及本身同樣也有記者、編輯經歷的 Storyful 澳洲雪梨辦公室負責人 Esther Chan 擔任講者,除了詳細介紹 Google 新聞實驗室如何運作,同時也將分享如何善用 Google 新聞實驗室資源及技術,藉此創造優質新聞內容,另...

Google 將定義未來網頁標準,AMP 是個野心計劃

2018 年 3 月 15 日 下午 4:11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 21 世紀已經成為高效率和快節奏的時代。 Accelerated Mobile Pages Project( 簡稱 AMP) 的出現,就已經很好地說明了這一現象。 AMP 是一項開源項目,另稱為行動網頁加速項目,它的出現使移動網頁接在的速度快於秒速, 2015 年 10 月, Google 悄悄地推出此項項目後, Twitter 、紐約時報等成為最早一批 AMP 的合作成員。 AMP 意義何在? 根據項目官網介紹, AMP HTML 、 AMP JS 和 AMP Cache 是 AMP 的三大核心組件,而他們的代碼被存放在開發者社區 Github 上,內容提供商和網站運營者等客戶可以按意願下載,自定義 AMP 標準網站,提升網頁加載項速度。 所以, AMP 意義何在? 據資料顯示, Facebook 的 Instant Articles 和蘋果的 Apple News 功能結構相似, AMP 則是比它們晚發布五個月,其較前者的差異為費用方面。 Facebook 推出的交互式媒體內容創建工具 Instant Articles ,的缺點是只能對與 Facebook 簽署過協議的網站進行瀏覽,有趣的是,它不僅僅只是傳統的單項關係,簽約協議的網站同樣與消費方保相同權力。儘管 AMP 發布得較 Instant Articles 和 Apple News 後,其大有後來者居上的趨勢, AMP 的使用無需與 Google 簽約,更不必付費。 而免費則是以往 Google 推動其產品的慣用策略,不得不說這真是一個高明的決策。 AMP 的圈子 相對於免費產生的消費,還不足以令全球內容提供者遵循新的移動網頁標準所產生的代價抵消。 Google 的搜索引擎 在對於 AMP 的發展起到優勢作用,在搜索結果中出現了兩個內容相同的網頁, Google 是會優先選擇 AMP 網頁的。這就是 Google 進行的 SEO 層面的優先排名; AMP 的圈子遠不止如此,它不安於僅僅為手機所用這一傳統理念,更是準備將其推向移動平台和桌面平台 ,為成為未來的網頁標準添磚加瓦;所以從本質來講, AMP 在圈子和瀏覽器的...

行銷東部美景!觀光局邀外籍客拍宣傳片

民視新聞網 2018 年 3 月 21 日 下午 1:17 觀光局行銷東台灣觀光,積極對日、韓與歐美背包客招手,特別請來了日本、韓國、歐美等演員,到七星潭、太魯閣、秀姑巒溪,設計不同的旅遊路線與拍攝視角,拍攝最新東部觀光宣傳影片,將透過網路向國際行銷,搶先一起來看看。 不管是花東縱谷的好山好水、還是到部落體驗搗麻糬,每個景點都讓人流連忘返,交通部為了推廣花東觀光,特別拍攝了國際 網路行銷 影片,希望把花東的美景,散播國際。 這部影片花了 200 萬的經費,進行 10 天的拍攝,主要是針對日本、韓國、歐美背包客宣傳,還請來了外國演員,實地走訪了七星潭、太魯閣國家公園、秀姑巒溪等花東景點,用他們的角度來看台灣。 除了吸引國外觀光客來台,先前 2 月的花蓮強震,也震走了不少遊客,跟前兩年 2 月的 76 萬人跟 56 萬相比,今年 2 月只有 45 萬多人,是 3 年來的最低。 政府積極推廣花東觀光,用影片展現花東地區特有的魅力與風情,要讓國際看見台灣的美景,更多人願意走進來。 新聞來源: https://tinyurl.com/y9pcwrvf

想擁抱太陽 科技人轉務農種出一片天

2018-03-05 11:48 中央社 台南 5 日電 台南市官田區新農人沈俊賢,原本在薪水不錯的高科技產業任職,因為不想過著每天看不到太陽的日子轉行當農夫。雖然沒有農業相關背景,但仍努力學習,並用 網路行銷 闖出名號。 沈俊賢受訪時表示,科技業薪水雖高,但每天早出晚歸,過著看不到太陽的日子,於是思考轉行,想讓自己及小孩可多親近大自然。加上食品安全問題不斷,農業人力斷層浮現,只有進入農業、了解農業,才能對食安有進一步的幫助。 他說,以前完全沒有接觸過農業,在民國 98 年間參加行政院農委會的漂鳥及築巢計畫後,才開始對農業有初步認識,並積極參與相關單位所開的農業課程。到了 105 年時自覺時機成熟,就辭職投身農業。 沈俊賢表示,當時正好搭上農委會設施型農業計畫,搭設結構加強型溫室。評估後選擇種植經濟價值較高的香瓜和玉女蕃茄為主要作物,朝產銷履歷驗證的方向努力,並靠網路、宅配市場行銷。 他指出,最近正好是玉女番茄產季,採收時會依顏色及軟硬度採 9 分熟果實,以確保消費者吃到新鮮香甜番茄,享受幸福滋味。 行政院農委會農糧署南區分署長姚志旺表示,農委會輔導農民設置結構加強型溫網室設施,提升防災生產效能。像玉女番茄等高經濟、高技術作物,藉由溫室設備管控生長環境,減少病蟲害,可提高品質及用藥安全,消費者可多選購這類優質國產農產品。 新聞來源: https://tinyurl.com/y7xj6rza

品牌即戰力 消費體驗0秒差

2018-02-28 11:12 【文/楊子毅 動腦編輯部】 「你有的產品,我也有;買貴了,我們就退差價。」產品與價格的競爭,在今日消費者眼中已經不足為奇。近期的熱門手機遊戲《旅行青蛙》,玩家藉由幫青蛙準備不同組合的行李,來影響青蛙外出旅遊的途徑,以得到明信片、土產等更多回報。這是一款養成遊戲,同樣地,品牌也透過各種方法,試圖養成一群忠實顧客,消費者會隨心所欲展開購物旅程,不時會在社群上拍照打卡,告訴某家品牌「到此一遊」;與遊戲不同的是,每家品牌都希望顧客「到此不只一遊」。 因而,「消費體驗」成為當代行銷策略的顯學,為顧客消費行為的前、中、後期,創造流暢、舒適,甚至新奇的購物旅程。試著想想看,如果你開一家速食店,要提升「薯條」的銷售量,要擬訂何種策略:推出新口味?送玩具?還是買大送大呢? 與台灣同是環海國家的澳洲,有家連鎖餐廳品牌 Hungry Jack's ,便拋開傳統速食店的行銷手法,讓薯條在消費者和「海鷗」眼中,都為之一亮! 但別誤會了,開心吃著薯條的是消費民眾,海鷗們可是鬱卒地被「亮」在一旁。怎麼說呢? 我們不時會聽到,山賊台灣獼猴搶奪遊客食物、弄傷消費者的新聞;在澳洲,「海鷗」也是沿岸地區、惡名昭彰的海盜,當你在岸旁吃著薯條,成群的海鷗就會厚臉皮地死纏爛打,趁你不注意或疏於防範時,叼走你手上的食物。「我的!我的!我的!」看過電影《海底總動員》的觀眾都知道,這群爭先恐後的竊賊是多麼霸道。 因此, Clemenger BBDO 創意代理商,在 2016 年為 Hungry Jack's 沿海岸門市的厚切薯條,換上特殊的閃亮包裝。由於海鷗的眼睛,畏懼過於刺眼的光線,而亮晶晶的包裝,則會反射太陽光,達到驅逐海鷗的效果,試圖減少消費者「購物體驗後期」所遇到的問題。 新裝上市後,也引發多家媒體採訪和實驗,創造 10 萬美元的公關價值,促使薯條銷量成長 20% ,並拿下紐約廣告節 4 銅、 AWARD1 銀 1 銅獎項。不過,這類行銷策略,隨數位使用行為的普及,體驗行銷不再是實體活動的專利,而是在傳播全渠道中,必須綜合思考的課題。 事實上,經部份記者實測, Hungry Jack's 薯條包裝的威嚇效果,仍有條件限制。例如,可想而知,如果太陽不夠大,包裝便沒有光源進行反射,驅逐能力因此受限。而或許,...

做社群行銷好,還是SEO好?掌握兩者差異,選擇專屬品牌的行銷方法

SEO 與社群行銷各有其執行優點存在, Google 的研究顯示,目前有 65% 的消費者透過網路搜尋了解在地資訊、發現解決問題的辦法和查找商品相關訊息,網路搜尋大大幫助品牌提供消費者正確、深入的資訊;同樣地,有 71% 在社群媒體享受優良用戶體驗的消費者,會將品牌推薦給其他人,增加品牌的觸及率。雖然兩者綜合效益佳,但多數公司限於時間、資金與成本問題,沒辦法同時在兩個行銷上大力投資,在這樣的情況下,就必須了解兩者執行面和效益面的不同,來因應品牌需要,擇一投資。 對此美國行銷顧問 Brian Honigman 整理了兩種方法的差異和優缺點,讓讀者找到最適合自家品牌的行銷方法,縮小成本創造高觸及率。 1. 行銷方法選擇,取決於消費者活躍的位置 SEO 與社群行銷都能為品牌達到吸引新客戶的效果,要針對兩者選擇確切的行銷方法時,應先研究消費者的特質,調查消費者可能會在何處活躍,進而使用該平台行銷,才能達到推廣品牌的效益。 想找到消費者活躍的位置,首先便要對顧客角色進行調查,深入了解顧客為何上網瀏覽、社群平台的使用習慣以及影響消費的主因等,對消費者有所了解後,便能結合習慣做適合目標受眾的客製化行銷。 以 SEO 與社群行銷來說,若品牌受眾的習慣是搜尋大於瀏覽,那麼要影響消費者購物傾向,最好的方式便是選擇 SEO 提供相關內容做行銷;若受眾習慣上社群平台瀏覽資訊、喜愛互動,那麼社群行銷便能夠有效幫助品牌建立顧客忠誠度。 2.SEO 能用排名、優質內容影響消費者購買意圖,但費時較久 SEO 相較於社群行銷,內容較有組織性,推廣的效果也能夠較為持久。 SEO 追求的是利用高價值內容創造高排名,它較不受時間或流行因素影響,通常能使品牌有較多的時間來創造優質內容並吸引消費者。消費者會進入搜尋,通常是因為對產品抱有疑問,若品牌提供切合的資訊,不僅可贏得信賴,更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決策,滿足了用戶體驗,排名也隨之上升。而這搜尋排名便是 SEO 與社群行銷的最大差異,「排名的位置不會隨意被取代」是執行 SEO 最大的優點,品牌處於高排名後,位置不容易被其他品牌改變,對於品牌長期的曝光度有很大幫助,排名高的品牌也會因為曝光率高能重覆與消費者互動,因此更能加深消費者的信任,同時,為了取得好排名所做的關鍵字研究,也有助於 AdWords...